污水处理厂反成污染源 大量排污问题或
大型絮凝剂污水处理厂本应是环保的最后一道关卡,如今却有相当一部分沦为超标排放大户。
《经济参考报》记者日前从权威人士处获悉,目前环保部成立专项调研组,正在对全国范围内污水处理厂污染问题进行摸底调研,从目前调研结果看,情况并不乐观。下一步环保部拟对污水处理厂污染问题进行集中整治。
“主要是由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司负责,成立了20个小组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污染源普查,近期就会有结果出来。”上述人士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近年来,随着水污染形势日益严峻,各地开始进行水环境综合治理。作为治污减排的重要基础设施,污水处理厂被列入建设清单,开始大规模建设。但由于运行监管缺位,资金缺口等问题,原本为了污染治理建设的污水处理厂,有的却正在扮演污染者的角色。
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污水处理仅政府投资部分就达5000亿元以上,聚丙烯酰胺污水处理厂运营费用每年也要约500亿元。据统计,截至2014年3月底,全国市、县累计建成污水处理厂3622座,污水处理能力每日约1.53亿立方米。
《经济参考报》记者日前在各地调研发现,很多地方都大量存在污水处理厂污染问题。一方面,由于资金有限,很多污水处理厂在建设后并没有真正投入使用,往往成了一个摆设,大量未经过处理,废水直接排放,造成了对环境的严重破坏。一位基层环保工作人员对《经济参考报》记者坦言,很多地方污水处理厂基本上就是检查组来了开一开,检查组走了再关上,特别是一些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园区内的污水,但是实际情况极不乐观,相比城市污水,这类污水处理厂反而成了污染企业的保护伞,大量不达标的废水排放,给环境造成极大破坏。
另一方面,一些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长期低负荷运行、超标排放等问题也非常普遍。此前民间环保组织重庆两江志愿服务发展中心在查找安徽污染源时发现,马鞍山中铁水务有限公司污水处理厂的出口处,泥汤状的“达标”污水滚滚而出。7月16日,四川省环保厅公布《2014年第2季度四川省国控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结果》显示,第二季度全省19个排放不达标的企业榜单中,11家城镇污水处理厂“上榜”。去年2月,浙江省刮起“环保风暴”,公布了首批28家环保不良信用企业。但令公众震惊的是,在这28家企业中,竟有13家为污水处理企业。
“一边治理污染,一边制造污染,聚合氯化铝污水处理厂的污染问题已经不容忽视了。”中华环保联合会环境法律服务中心副主任马勇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坦言,相比较全社会环保投入资金,排污治理的投入明显不足,特别是在地方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就很难保证治污的投入,污水处理厂生存困难、盈利能力弱、提标改造投入大是造成不能达标排放的客观原因。此外,也存在一些污水处理厂不按规范降低标准的“主观故意”。
马勇告诉记者,需要指出的是,很多地方的污水处理厂都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经营资金往往存在很大缺口,加上经营机制的老化,对于一些因为设备老化,过量处理污水而造成的污水处理“超标”问题,为了完成生产任务,往往选择视而不见。令他更加担心的是,随着全国各地的污水处理厂都相继建好并投入运营,这几年大量污染排放问题也会集中爆发。
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认为,一方面,除了积极的政策扶持和加大资金投入外,对于污水处理这样的治污企业,应该要进一步提高排放标准,同时更要加强其运营监管,防止其出现偷排、“晒太阳”等现象。另一方面,对于治污企业这样一种以营利为目的的特殊公益性投资,如果没有合理的投资回报,是很难发展起来的,这也需要从国家层面探索多种经营模式,如利用政策扶持等方式,吸引民间投资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关系等,打破污水处理厂固化的运营模式,从而实现经营和技术方面的良性循环。